河池非遗“家底”丰厚

2009-12-14 03:05:56 来源: 互联网 点击数: 

    河池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2月3日,记者从文化部门获悉,河池市历时2年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新一轮大规模的抢救、保护工程即将展开。

    普查数据显示,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达8740个,涵盖17个门类100多个种类,遍及全市11个县(市、区)的139个乡镇(街道办)1600多个村。其中,环江、宜州、天峨、东兰、南丹等地“非遗”数量均超过1000个;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间信仰类资源最为丰富,占资源摸底调查项目的61.7%;民间曲艺、民间杂技类资源稀缺,占0.2%左右。

    截至目前,广西共有28个项目进入第一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河池有刘三姐歌谣、壮族蚂虫另节、壮族铜鼓习俗、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白裤瑶服饰等6个项目入围。此外,河池市列入自治区级名录的项目16个,列入市级的项目43个,列入县级的项目592个,另有20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另悉,河池部分非遗项目濒临消亡。环江花竹帽、傩文化等传承人“青黄不接”,有断层危险;铜鼓铸造工艺、毛南族习俗文化、白裤瑶服饰等则有外流危险。为此,河池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文件,成立了局际联席会议制度。2003年开始的每届铜鼓山歌艺术节都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演、展览。

    从2007年起,河池市将非物质文化保护经费纳入市本级财政预算,每年给予专项保护经费,11个县(市、区)落实“非遗”普查经费22.7万元,刘三姐歌谣、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白裤瑶服饰等4个“国保”专项经费共41万元已划拨到项目地。宜州、罗城、南丹、环江、东兰等还先后建设了博物馆、展示中心、保护村和传习学校等。为抢救麻江型铜鼓铸造工艺,文物部门与环江民间工匠合作开展多次试验,获得成功。

    据悉,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具体情况,将编印成《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河池市卷》,用以指导新一轮大规模抢救保护和传承开发工作。(权 晟)


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河池新闻

图说城市 图说天下

阅读排行 阅读排行


爱河池

简介|联系方法|服务|相关法律|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