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渐入佳境

2009-08-05 08:45:45 来源: 互联网 点击数: 

    宜州市学习实践活动以“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发展”为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紧紧围绕“建设循环经济强市,打造宜居旅游名城”这一活动主题,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富民、工业循环经济强市、旅游循环经济旺市、城镇循环经济美市、信访维稳惠民、过硬队伍锻造工程”等“六大工程”,不断推进“党组织服务年”、“企业服务年”、“项目建设年”等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宜州坚持一手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手抓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不断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科学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宜州广大党员、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重大项目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在学习实践中,该市坚持开门搞学习,开门搞实践,开门搞查摆,开门搞整改,突出实践特色。扎实开展了学习调研“回头看”等活动,全市共开展党委(党组)中心组或党支部集中学习232次,组织学习讨论、报告会、辅导课、研讨班182场(次)。结合广泛征求意见和查找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向基层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进一步转变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提高了分析检查、自我剖析的自觉性,掌握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

    通过深化学习,全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明晰了“建设循环经济强市,打造宜居旅游名城”的科学发展思路,凝聚成为“越是欠发达越要加快发展,越是后发展越要科学发展,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子”的科学发展共识:围绕农业循环经济富民工程的实施,打造“桑杆—食用菌—菌渣—还田”、“蚕沙—蚕沙色素—有机肥”等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力争实现产值达20亿元以上,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围绕实施工业循环经济强市工程,重点抓总投资42.21亿元的29个工业循环经济项目建设,预计产值将达82.75亿元以上,税收9.32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9万个;围绕实施旅游循环经济旺市工程,规划建设“下枧河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建设”等8个总投资7.36亿元旅游循环经济项目建设,预计产值达8.72亿元以上,税收0.63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围绕实施城镇循环经济美市工程,强力推进污水处理、物流中心、城区龙江河沿岸开发建设等投资24亿元的14个城镇循环经济项目建设,预计产值达28.8亿元以上,税收2.1亿元,增加1.2万个就业岗位,城镇化率达46%左右。在市领导的带动下,该市学习实践活动迅速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形成了“政企互动、干群互动”的谋求科学发展、共促和谐社会的浓厚氛围,较好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县域经济稳步发展。2009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亿元,同比增长62%;更新改造投资1.64亿元,增长11.02倍;房地产投资0.56亿元,增长58.75%;农村投资1.43亿元,增长3.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5亿元,同比增长14.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68元,同比增长2.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01元,增长3.98%。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2.94亿元,比年初增长10.0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14亿元,比年初增长11.6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9.13亿元,增长30.8%。

    项目建设成果喜人,工业发展后劲增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宜州把“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和“党组织服务年”作为“一号工程”抓紧抓实,建立市四家领导班子成员项目建设责任制,实行履职保证金制度和联系企业制度,并签订责任状,促成30家企业和项目从金融部门争取到7.913亿元的贷款,是河池市获得金融扶持企业贷款最多的县(市)之一。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先后315次深入企业和项目所在地,举行联合办公50多次,组织召开企业和金融机构银企对接座谈会33次,各级党员干部走访企业336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困难和问题373个,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109个。全市共引进项目80个,实际到位资金7.68亿元,增长7.43%。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市集中处理了3起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企业和项目建设业主为之叫好。市委书记韦国文、市长黄平权在得知宜州市宜源桑杆菌业有限公司有意落户宜州工业园区办厂急需40亩土地建设厂房,当即现场办公,解决了企业40亩发展用地,使企业顺利落户园区,正式投产。“宜州市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优质的服务,让我们外来投资者的信心更足了。”凯立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兴地告诉笔者。

    该市通过大项目拉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截止5月底,全市共引进重大项目80个,完成投资7.68亿元,增长7.43%,2月份停产的10家企业,已全部恢复生产。争取到教育、卫生、农村安全饮水等11个中央投资项目,总投资2700万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472万元。目前,宜州市宜源桑杆菌业有限公司全面投产,仅今年5月到6月上旬就收获桑秆食用菌50多万公斤,产值300多万元。投资23亿元的宜州至河池高速路宜州段、总投资3.5亿元的凯立木业高密度板项目工程进展顺利。通过发展大项目,促进全市经济稳步增长,帮助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截至今年6月底,该市去冬返乡的2.6万名农民工实现了重新就业。

    实施旅游循环经济旺市工程,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着力打造刘三姐旅游文化品牌,引进8个总投资7.36亿元的旅游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培育刘三姐旅游精品线路,今年1至5月,共接待游客42.6万人次,海外游客1796人,旅游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11.6%。今年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900多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市政项目。迎宾大道,新火车站竣工交付使用。房地产开发投资达1.2亿元元,施工面积达10万平方米。新增开通城区公交线路,方便居民出入。加大城区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05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7000余盏,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粮食生产稳定安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全市1.2万亩优质高产水稻示范取得全面成功,亩产平均598公斤,全市新增甘蔗面积5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6.89万亩,产量达9万吨。新种果树0.2万亩。已投资565.24万元完成大龙、下河等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及龙头江水库主干渠防渗工程,恢复灌溉面积2000多亩,改善灌溉面积6000多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2.77万多人。多渠道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4300万元,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着力改善民生成效明显,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引进了舜泉、宜源、辛达、博冠纸业公司等龙头企业,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预计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引导和带动群众新扩种甘蔗5万多亩,保持桑园面积26.4万亩,年产鲜茧量4万吨以上,巩固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市)地位,自治区把宜州列为广西桑蚕茧丝绸示范基地。各级各部门先后筹措帮扶资金180.6万元,引导群众建蚕沙池4873个、建垃圾池4641个,培训农村群众49800多人次。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48.1万人,参合率达90.1%,发放城乡低保金433.6万元,下拨生活救助款201.6万元,解决了8400户4.2万人的生活困难;2.96万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就业率达97.5%;通广播电视工程惠及20个村委、283个自然屯,无电屯通电工程受益人口达5145人。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发放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农资补贴等资金2675万元。

    同时,扎实开展“党组织服务年”、“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今春以来,该市四家班子领导和县直机关单位“一把手”及党员干部、新农村指导员共160多人,组建十大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党组织服务年”活动,通过“进百企入百村访千家”,组织政策形势宣讲、政策咨询、就业培训、项目推进、金融扶持、法律维权、帮困救助、助农增收、心理咨询等十大党员志愿服务队。今春以来共选派1000多名干部下乡镇村屯,着力解决农民春耕难、看病难、出行难、弱势群体居住条件差、农村人畜饮水、农田灌溉用水等热点难点问题,为农民送去文化科技、春耕农资、就业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全市已举办主题教育宣讲报告会4场、各类培训讲座93场,培训4400多人;开展政策服务活动125场,受益企业70个、群众1.6万人;举办科技、法律、农民工就业、服务类培训班256期,受益农民5.6万人;举办涉农专题培训班32期,培训农民6400多人;投入涉农资金200万元,赠送物资530多吨;开展法律维权活动52次,受益群众106人。共排查矛盾纠纷267件,同比下降36.7%,成功解决各类信访积案174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9.7万元。

    特别是今年7月初在应对罗城县卡马水库险情及抗洪抢险工作中,该市迅速启动《基层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市四家班子党员领导第一时间亲临灾区现场,1600多位党员日夜坚守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组织6020名群众安全转移,做到“不死一人”,在安置灾民中做到确保“五有”,抗洪抢险工作得到了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朱昌敏)


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河池新闻

图说城市 图说天下

阅读排行 阅读排行


爱河池

简介|联系方法|服务|相关法律|投诉建议